參賽組別

V國民中學組      □國民小學組             (不分公、私立)

教案名稱

那瑪夏孩子的微笑~面對逝去的曾經,守護屬於我們的記憶

教學時間

活動一:一節(45分鐘)。

活動二:十二節(1日)。

活動三:二節(90分鐘)

適用年級

九年級

主要領域

□本國語文(含鄉土語言)   □外國語文   □數學與資訊教育

V社會(品德教育)   □健康與體育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生活   □綜合活動(含學生公民素養)   □藝術與人文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自行填入)

次要領域

□本國語文(含鄉土語言)   □外國語文   □數學與資訊教育

□社會(品德教育)   □健康與體育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生活   V綜合活動(含學生公民素養)   □藝術與人文

V其他:重大議題融入:資訊科技(請自行填入)

設計理念

「那瑪夏」這深處在高雄市偏遠山區的地理名詞,想必對許多人而言,想必會不自覺地將它與「颱風」連結!

度過了重創那瑪夏的卡玫基、莫拉克颱風,直到現在每年必須經歷洪汛、颱風不斷所造成的交通不便與土石流之威脅,加上地處特偏山區,資源不利,文化刺激不足。

然而,正因為擁有暴風般創傷期的經歷,許許多多的地景已隨著風災而逝去,但更希望孩子能夠勇敢面對屬於自己的過去記憶,包括自己的家鄉以及正視自己的文化,透過影像、資訊科技、環境認知圖的製作等,來闡述自我對家鄉的感受以及記憶,以社會領域為主軸來增強每位孩子對那瑪夏的關心,並且將這份感動帶給大家。

教學目標

〈認知〉

1.          能比較那瑪夏文章中與現今景觀的差異。

2.          能對那瑪夏過去照片進行再認。

3.          能對今昔對比進行發表。

4.          能瞭解傳統原住民成年禮風俗禁忌。

5.          能瞭解環境認知圖要領並應用。

6.          能對自我製作的環境認知圖進行導覽。

〈情意〉

7.          能對自我那瑪夏過去地景產生反應。

8.          能對那瑪夏傳統成年禮價值觀認可。

9.          能對於那瑪夏傳統知識及傳承記憶產生喜愛。

〈技能〉

10.      能模仿並操弄傳統原住民山林生活之技能。

11.      能掌握分組討論要領並進行導覽發表。

教案架構

〈那瑪夏孩子的微笑~面對逝去的曾經,守護屬於我們的記憶〉

透過以下三個教學活動進行連結:

活動一、那瑪夏「微笑」的過去:透過微笑319鄉那瑪夏鄉鎮素描文章閱讀,以及孩子的老照片,討論那瑪夏的今昔。

活動二、那瑪夏,屬於我們的獵場:藉由傳統成年禮的舉行,瞭解原住民山林的敬畏之心及守護信念,不會因傷痛而改變。

活動三、畫話那瑪夏:透過孩子對自我家鄉那瑪夏的認知圖製作,進一步將對那瑪夏的那份感情,介紹給大家。

教師準備教材分析

1.        網站微笑319鄉鄉鎮素描-那瑪夏文章。

2.        那瑪夏今昔對比學習單。

3.        熟悉google earth軟體,並找尋過去那瑪夏區相關圖像。

4.        邀請地方耆老講解傳統山林風俗禁忌並參與成年禮活動。

5.        製作成年禮回饋單。

6.        環境心理學相關文章。

7.        協助學生認知圖導覽工作準備,例如:看板、攝影器材等準備工具。

學生準備學具分析

1.        找尋家庭中關於那瑪夏的老照片。

2.        準備成年禮相關準備,例如刀具、雨鞋、族服等物品。

3.        繪畫工具。

教學活動流程

能力指標

教學

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分配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資訊教育;

4-3-3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1.能比較那瑪夏文章中與現今景觀的差異。

2.能對那瑪夏過去照片進行再認。

3.能對今昔對比進行發表。

11.能掌握分組討論要領並進行導覽發表。

7.能對自我那瑪夏過去地景產生反應。

活動一、那瑪夏「微笑」的過去

一、引起動機:

(一)教師發予學生「微笑台灣319鄉鄉鎮素描-那瑪夏區」文章進行閱讀。

(二)學生找尋關於那瑪夏區的老照片並進行整理。

二、發展活動:

(一)「那瑪夏鄉鎮素描」文章閱讀理解教學。

(二)分組討論整理文章所提,已在莫拉克風災中

消逝的景點。

(三)教師利用「google earth」介紹那瑪夏過去的地景。

(四)分組討論並完成「那瑪夏的過去與現在對比」學習單。

三、綜合活動:

(一)分組學習單進行發表。

(二)教師講評回饋。

 

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0分鐘

1.網站微笑319鄉鄉鎮素描-那瑪夏文章。

 

2.那瑪夏今昔對比學習單。

 

3.熟悉google earth軟體,並找尋過去那瑪夏區相關圖像。

 

 

 

 

 

 

 

認真閱讀文章並進行整理

 

理解資訊科技的學習運用

 

分組合作發表

 

 

4-4-4 
探索促進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

 

 

 

5-4-5 
分析人際、群己、群體相處可能產生的衝突及解決策略,並能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

 

 

4.能瞭解傳統原住民成年禮風俗禁忌。

 

10.能模仿並操弄傳統原住民山林生活之技能。

 

8.能對那瑪夏傳統成年禮價值觀認可。

9.能對於那瑪夏傳統知識及傳承記憶產生喜愛。

 

活動二、那瑪夏,屬於我們的獵場

 

一、引起動機

(一)講師介紹那瑪夏區卓武山相關傳統禁忌。

(二)叮嚀孩子入山所攜的物品。

(三)依據原住民傳統進行男女分組。

(四)傳統原住民生火教學。

 

二、發展活動

(一)男生進行簡易場地搭建、女生進行豬腸清洗。

(二)男生進行竹器食器製作、女生進行野菜蒐集。

(三)全體學生傳統禮俗豬肉分食活動。

(四)男生進行陷阱製作、女生進行野外烹調練習。

(五)男生進行生態探索、女生進行傳統歌謠練習。

 

三、綜合活動

(一)分組成果發表。

(二)學生填寫學習單進行回饋。

 

 

 

2節

 

 

 

 

8節

 

 

 

 

 

 

 

 

 

 

 

2節

 

 

 

邀請地方耆老講解傳統山林風俗禁忌並參與成年禮活動。

 

製作成年禮回饋單。

 

 

 

 

理解入山之禁忌,並整理入山的相關規範

 

分組認真學習原住民傳統相關技能

 

 

 

 

 

分組合作踴躍發表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5-4-2 
從生活中推動學習型組織(如家庭、班級、社區等),建立終生學習理念。

5.能瞭解環境認知圖要領並應用。

 

6.能對自我製作的環境認知圖進行導覽。

 

11.能掌握分組討論要領並進行導覽發表。

 

活動三、畫話那瑪夏

一、引起動機

(一)        教師講解「環境認知圖」繪畫要領。

留意三面項:道路、地標及區域。

(二)教師準備圖畫紙、學生先對家裡周遭環境進行拍攝。

 

二、發展活動

(一)請孩子以家裡為中心,不受時空限制,繪出屬於自己的環境認知圖。

(二)繪製那瑪夏區大型地圖。

(三)共同將自我環境認知圖以及照片貼上地圖。

 

三、綜合活動:

(一)學生分組進行那瑪夏區導覽發表。

(二)教師給予回饋。

 

 

10分鐘

 

 

 

 

 

 

 

 

35分鐘

 

35分鐘

 

 

10分鐘

 

環境心理學相關文章。

 

看板、攝影器材等準備工具。

 

 

 

 

對自我家鄉進行拍攝

 

認真繪製自我環境認知圖

 

 

分組合作發表並擔任導覽工作

 

參考資料

是否引用《微笑台灣款款行》素材作為教材或教具?

□是  V否  (請勾選)(2015/8/7修改)

 

網路文章:〈微笑319鄉那瑪夏鄉鎮素描〉

 

 

 

教學建議

1.強調傳統祖先記憶的傳承,可以透過影像、文物、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並且藉由資訊軟體協助突破時空的限制,例如google earth。

2.邀請地方耆老擔任講師討論設計教學活動,可以獲得許多傳統難以書面化的軟性知識,包括傳統技藝與風俗習慣。

3.環境認知圖製作,使學生能夠嘗試將自我的感受與記憶圖像化,並且導覽協助,將成果進行發表。

 

貳、教案摘要與理念:

1. 請將創意教學活動與教材設計的理念作法及成效簡述如下:

(1)    創意教學背景說明:

  「那瑪夏」對於許多人來說,只是一個原住民地理名詞,它深處高雄偏遠山區,反而離嘉義地區很近。沿著台29線抵達高雄市甲仙區後,需進一步挺進山區,但對於許多民眾來說望之卻步,只因多年前的肆虐的莫拉克颱風而聲名大噪,並且每次颱風季節來臨,此區往往會成為道路中斷、停班停課的跑馬燈上的一個字句。

   洪汛期間時常中斷與時有落石的台29線,成為那瑪夏區唯一聯繫的道路,也 

  因為不穩定,使得此區成為文化刺激不足、軟性知識資源短缺的地區。對於許

  多人來說,2009年8月8日是一場時間分隔線。將許多曾經出現在微笑319

  鄉上的地景變成記憶。

校景.JPG   馬斯洛曾說:「我們的社會或許不甚完美,但教育可以讓它邁向可能。

高雄市立那瑪夏國中是那瑪夏區最高的學府,孩子往往畢業,便需勇敢走向山下進行獨立的生活,彷彿畢業證書上

的字句:「去追尋自己的獵場吧!」

   設計者希望藉由教學設計,讓那瑪夏對甫臨畢業的九年級孩子們來說,不是應該是個需逃離的惡地,而是應該值得 守護、回饋的家鄉。所以希望透過孩子們的眼睛,來訴說過去屬於過去的記憶,並且在選擇在本地卓武山進行成年禮理解傳統耆老們在山林中的生活,培養獨立生活的態度,最後將那份對傳統族群以及那瑪夏的感動,透過那瑪夏區環境認知圖導覽方式,來介紹給大家。最終目標孩子本身對於家鄉能夠驕傲,因為他們也即將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高雄市立那瑪夏國中104學年度【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實施計畫

 

冊次

單元名稱

融入【環境教育】議題之能力指標

時數

備註

7上

主題一探索百樂園

單元二校園巡禮

【環境教育】4-4-1能運用科學方法鑑別、分析、了解週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
【環境教育】5-4-3能與同儕組成團隊,採民主自治程序,進行環境規劃以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教育】5-4-4具有提出改善方案、採取行動,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

 

 

7下

主題三悠活遊臺灣

單元六旅遊新風貌

【環境教育】5-4-4具有提出改善方案、採取行動,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

 

 

8上

主題三露營歡樂GO

單元五整裝行動

【環境教育】3-4-4願意依循環保簡樸與健康的理念於日常生活與消費行為。

 

 

8上

主題三露營歡樂GO

單元六歡笑一籮筐

【環境教育】3-2-2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8下

 

本冊無環境教育議題

 

 

9上

主題三求生停看聽

單元五居安思危

【環境教育】3-3-1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9上

主題三求生停看聽

單元六掌握生機

【環境教育】3-2-2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環境教育】3-3-1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環境教育】5-3-2執行日常生活中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9下

主題三綠色大地

單元五大地之聲

【環境教育】2-3-1了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環境教育】2-4-2認識國內的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環保組織,以及公民的環境行動。
【環境教育】3-4-2養成積極探究國內外環境議題的態度。

 

 

9下

主題三綠色大地

單元六綠色小革命

【環境教育】3-4-2養成積極探究國內外環境議題的態度。

 

 

 

 

高雄市立那瑪夏國民中學

重大議題融入領域教學教案/活動設計

領域名稱

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學對象(年級學期)

九年級上學期

融入

重大議題     

  環境教育

  實施日期(週次)

第12週

教案/活動

名稱

環境污染與未來地球

教材版本

康軒

領域教學單元

第4章-永續發展

教學時間

1節

教案設計者

趙月萍

設計理念

1.自然科學的學習,其宗旨在於讓學生們學習如何去進行探究活動。藉著這些探究活動,使學生們學習到如何去觀察、詢問、規劃、實驗、歸納、研判,也培養出學生們的批判、創造等各種能力。

2.經過此探究活動獲得科學知識,體會到科學的發現、科技的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再次灌輸學生們「地球只有一個」的重要觀念,進而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3.訓練學生精熟自然科學知識,從能夠精確複製傳承價值、儀式,延伸到經由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人類生活福祉的追尋與整個生活永續延伸的願景,成為負責、勝任的具「科學素養」之現代公民,能在生活中經由科學、科技與社會的統合,適性的發展、適當的充分表現義務與權利。

領域

能力指標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十大基本能力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欣賞、表現與創新。          □規劃、組織與實踐。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運用科技與資訊。

■表達、溝通與分享。          ■主動探索與研究。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說明空氣汙染的種類與來源。

2.說明空氣汙染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

3.了解空氣汙染指標的意義,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4.知道並比較空氣汙染防治的方法。

5.知道酸雨的意義、成因與影響。

6.了解水汙染的來源及其造成的後果。

7.了解世界與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措施。

8.知道改善酸雨、水汙染的方法。

9.察覺汙染是大家必須共同解決的全球性問題。

10.體認減輕環境汙染是大家的責任。

教學準備

雨水樣品

廣用試紙或pH儀

燒杯

分貝儀

教學節次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備註

第一節

1.複習地球大氣成分、演變過程等觀念。

2.說明大氣的成分會因自然與人為因素而不斷變化,但自工業革命後,人為製造的空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碳等,已超出地球的自淨能力,因此出現空氣汙染的問題。

3.說明空氣汙染所造成的各種影響。

4.講解何謂空氣汙染指標,並說明指標的意義,引導學生於日常生活中注意並應用此指標。

5.說明空氣汙染防治法是目前處理相關空氣汙染問題的法源基礎,此法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共經過4次修訂,以期符合現代生活所需。而除了政府的努力,環保工作亦需人民的支持,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參與空氣品質改善的相關工作與活動。

6.進行動腦時間。

7.複習離子化合物溶於水的解離及酸鹼值。

8.進行探索活動:雨水的pH值為多少?

5

 

10

 

 

 

 

 

 

5

 

5

 

 

 

5

 

 

 

 

 

 

 

 

 

5

5

 

5

 

廣用試紙

pH儀

影片

網路資訊

  分組討論

 

 

  心得分享

 

 

 

104年度高雄市所屬各級學校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學校自評

學校名稱:那瑪夏國民中學                         

開會地點: 本校多媒體教室                       時間:104/10/21

主席: 吳峻毅校長                               紀錄:體衛組長邱聖德

 本校環境教育效益  :

1.藉由環境教育宣導、資文社社團及戶外活動,使學生能深入了解腳下這片土地,愛土、愛人、愛故鄉,並進一步能珍愛這片山林,呵護本族的文化資產及增強對自己族群的自信心。

2.環境教育結合發展原住民文化課程內容,充實原住民中學生民族教育課程內涵。

3.整合各方環境教育資源並做充分的推廣與利用,達到宣導最大效能。

4.學校能夠有效支援社區原住民文化之配套環境教育文化活動。

5.透過野外求生成年禮、山林之美等戶外活動,協助本校畢業生在離開家鄉外出社會之際,能更深入了解部落族人的智慧與文化,學習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的本領,並培養其堅忍不拔的心智。

自評與建議 :

 (1)執行概況:

安排戶外教學實作及講座課程,提高原住民學生對環境教育的體驗認識,並配合原住民文化相關課程及活動(例如︰民族歷史、文化、語言遷移史、傳說故事、民族歌謠及舞蹈……等),對於安排的課程,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學生更有興趣,配合影片教學,加深學生的印象和學習效果。

(2)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1、傳承部落文化。

            2、建立保育概念。

            3、培養愛鄉情懷。

 整體架構圖:

  檢討事項 :

(1)與原訂計畫之落差:因本區交通不利與天候因素(颱風影響),環境教育宣導或其他戶外活動與原訂的日期有所更動,課程無法全然照原訂安排。

(2) 環境教育講座未針對師生進行意見回饋表調查。

 

校長親自主持環境教育會議

學務處人員說明本年度的環境教育成果報告

環境教育小組成員與會討論可改進之處。